
大型新聞演講紀錄片《共贏海上絲路》由深圳衛視《直播港澳臺》團隊操刀制作,該片以深圳企業闖蕩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,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走訪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,對深圳企業在當地的發展現狀進行調研,反映了國家“一帶一路”戰略構想實施三年來的重要成果。
作為演講紀錄片,《共贏海上絲路》立足于大時代,大戰略,關注個體命運,透視未來趨勢。
在7月10日播出的《共贏海上絲路》第二集里,欄目組通過赴印尼實地采訪,聚焦寶鷹集團,以寶鷹集團海外施工員李國勇在印尼的見聞及遇到的人文、施工差異為切入點,系統梳理寶鷹集團走出海外過程中如何融入當地、如何克服文化差異、如何融合中印尼兩地經濟發展理念。
施工員李國勇講述在印尼文化與施工差異及語言障礙
印尼寶鷹建設集團員工在印尼的工作生活
節目講述了寶鷹集團與印尼熊氏集團成為合作伙伴的前后歷程,“作為東南亞人口最多、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,印尼對中國企業投資很有吸引力,2015年,中國投資者在印尼申請的計劃投資額為1400億元人民幣,占印尼外國計劃投資總額的兩成多”。但印尼的投資環境依然令人擔憂,如何破解這一難題?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次協商,寶鷹集團最終和印尼熊氏集團強強聯手,共拓東南亞市場。
古樸副總裁講述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
但在與合作伙伴的合作過程中,除了文化差異,設計理念的摩擦也時有發生。印尼的建筑設計與施工理念與中國不同,一個落后,一個先進,怎么協調不一樣的理念?在寶鷹集團董事局主席古少明的堅持下,印尼熊氏集團董事長熊德龍飛赴深圳,對深圳多個項目進行了考察后,“心服口服”“(寶鷹)未來20年,在印尼做的,都不會落伍”。
熊德龍董事長講述合作中和寶鷹的理念碰撞與解決方法
節目主持人王瀏芳,節目主持人、知名財經作家秦朔根據寶鷹成功案例,就如何尋找合適的搭檔和伙伴與觀眾進行了交流。現場觀眾、法國企業家羅力克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:要找到愿意相信你的人,要展示出你的能力,包括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,還要了解當地文化,加入當地的企業。羅力克此番見解與寶鷹集團海外市場拓展經驗深度契合。